國家碳中和戰略啟澳商機 -- 馬志毅

字型大小: 字型大小
日期: 2021年08月30日

國家碳中和戰略啟澳商機

澳門中華總商會策略研究委員會主任 馬志毅

近月極端天氣肆虐全球,多國備受濠雨水災之苦,單是我國河南、湖北、山東、陜西等地迎來百年一遇的極大降雨,水災帶來生命財產的損失。頻密的災難和氣候全球暖化密不可分。比爾蓋茨在《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一書提到,人類活動的五大排放占比依次為31%的生產和制造,27%的電力生產與存儲,19%的種養殖業,16%的交通運輸,7%的取暖和制冷。中國是全球製造業大國,同樣也是電力能源消耗最高的國家之一。習近平主席多次提到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經濟模式對國家以至世界來說更顯得刻不容緩。

習主席在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到,中國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實現碳中和,向世界作出莊嚴的減排承諾,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 碳中和是各國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終極目標,而碳達峰是碳中和的一重要里程碑,越能將峰值降低,縮短與中和值的差距,越有利依靠大規模植樹及碳捕獲等技術早日實現碳中和。今年開局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橫跨碳達峰關鍵節點,而“十四五”時期更是碳達峰的攻堅時期,極需要制定2030年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完善能源消費和總量雙控制制度,實施以碳強度控制為主,碳排放總量控制為輔的制度。綠色發展是構建國家新發展理念的重要一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全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都會需要產生重要變化,可見未來五年在新舊動能轉換,製造業清潔生產,減低單位GDP能耗,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等多個環節攻關需要國內外科技創新的開發及引進。

在國家朝着碳中和的發展道路上,澳門不論為自身設定達碳達峰及中和的目標,或是利用澳門平台加強環保科技的引進及研發,同樣需要為國家出一份力,當中蘊含極大的商機。澳門的主要温室氣體排放分為固定污染源和移動污染源,由於缺少重大工業和製造業,澳門主要污染源來自以機動車為主的移動污染源,澳門在“一五”時期,已分別從進口新車輛、在用車輛尾氣排放標準、車用燃料及推廣環保車輛等方面,系統地按序推進各項改善政策措施,當中《淘汰重型及輕型二衝程摩托車資助計劃》更有顯著的成效,未來可考慮利用《環保節能基金》加強電動摩托車在澳門的普及。而本澳固定污染源來源於電力、水泥混凝土生產、工商業酒店鍋爐等,根據《澳門重大固定空氣污染源排放標準及完善監管制度》近年已先後就不同固定污染源制定行政法規進行監管。澳門的國際環保合作論壇及展覽已舉辦多年,已逐漸成為區域內一個代表性的活動,為歐盟等先進的環保技術進入內地市場提供一個很好的平台,今年原本是疫後第一次復辦,但月初突如其來的疫情,導致只能線上參會,成效大受打擊。但正如行政長官賀一誠日前回覆議員的提問,提出鼓勵業界引入綠色金融標準,並指出目前已有本地金融機構發行約七十億人民幣的綠色債券,並有數隻綠色債券在澳門掛牌上市。隨著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建設出台,澳門應更好借助展會發揮地區綠色金融平台作用,為發展人民幣計價結算證券市場增添綠色元素,助力國家碳中和戰略,走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